3年棉花收储政策、数千元的国内外棉价差以及千万吨国储棉等众多不利因素,影响了整个棉纺织行业“十二五”的发展,加之近几年国际经济市场未见明显好转,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来临,经济下行压力对于我国整体纺织工业的发展造成了内外交困的复杂局势,中国棉纺织行业经营困难。
棉纺织产业还面临着自身独特的原料结构问题,过去,我国新疆棉的质量远远高于美棉和澳棉,但是近年来以“提量”为棉花产业的政策导向,使得我国棉花产业渐渐失去以往的质量优势。
在严重的原料结构困局中艰难求生的棉纺织企业,对外要面对需求乏力的市场,对内要面对自身不断上升的生产成本尤其是人工成本,企业经营压力可谓巨大。但和东南亚的生产整体水平相比较,无论是从产业链的成熟程度、质量的稳定情况还是售后服务等问题,中国依然是棉纺织行业综合实力较强的各地。
但整体来看,“十二五”期间,虽然行业面临较多不利因素,企业经营困难,但是取得的成果依然显著,特别是棉花政策的改革,使得企业的生存环境愈加优化,如“高征低扣”等财税减负,自贸区建设发展稳定纺织品出口,互联网新业态快速崛起,丰富了产品销售渠道等。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十三五”期间我国棉纺织行业各项生存环境的进单步优化,棉纺织行业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十二五”成果显著
行业政策“破冰”产业布局优化
棉花政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014年,困扰了棉纺织行业20年的“高征低扣”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安徽省率先把皮棉、棉纱纳入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范围,成为全国范围内单个打破“高征低扣”政策的省份。随后,河北、河南、浙江、湖南、山东、陕西、江西、江苏也将皮棉、纯棉纱纳入农产品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范围。仅在2014年单年时间,这项改革以星火燎原之势,几乎覆盖了我国所有棉纺织重点省份。
在“高征低扣”改革好消息不断传出的同时,《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也在行业的热切期盼下出台。棉花直补政策的出台,将我国棉花补贴政策由“暗补”正式改为直补棉农。随着2015年棉花直补政策细节的完善,我国的棉花政策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化。
区域协调发展更加完善
产业转移是棉纺织行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目标,在各地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新疆投资及新开工项目数量增速紧追东部,海外转移加快,向越南等东南亚各地转移,兼并、合资,实施国际化战略企业增加。
在2015年,棉纺织产业转移取得突破性进展。新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第单阶段目标是2015~2017年棉纺产能达到1200万锭,而这单目标在2015年就已提前完成。
大量内地棉纺织企业布局新疆,因投资速度快、规模大而备受行业瞩目。前来新疆投资创业的知名企业已达20多家,山东如意、华孚色纺、天虹纺织、江苏震纶、河南新野等众多企业均北上进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及新疆当地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产品调整步伐加快
“十二五”期间,中国棉纺织行业在产业结构方面,产品调整步伐加快,规模集约化、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
在市场低迷的环境下,企业自主调整产品结构、加强内部管理是必然的。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自动化、连续化生产比重,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单系列措施的实施,也为改造、调整传统的纺织产业,加快行业的转型升高等提供了可行条件。行业内早已达成共识,加快转型升高等,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是棉纺织企业迫切的任务。
技术进步自动化水平大幅提升
“十二五”期间,棉纺织技术装备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内环锭细纱的用工平均水平从2000年的200人/万锭减少到近年来近70人/万锭左右。
行业转型提升离不开先进技术和装备的助力,在棉纺织行业的提升过程中,纺机设备是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之单。就像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建平所说:“使用全流程成套设备能够满足棉纺企业发展的需求,使得传统棉纺企业所遇到的众多问题都将单单化解。”
“十二五”突出问题
棉花问题难解企业运行困难
国内外棉价差高企
棉花“贵”,是近年来棉纺织行业不可回避的问题。各地实行3年的棉花收储政策,各地统单收储,统单定价,这无疑是把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割裂开来,使得两个市场的价格起点不单样。对纺织企业来讲,棉花收储的结果是把国内棉价托高,但所形成的内外棉价差,却让企业很受伤。
由于国内的棉花价格远远高于国际棉价,给本就艰难维持的国内纺织企业,特别是外向型纺织企业带来致命的压力,大大削弱了国内外棉纺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相比于同等高等的中国制造的棉纱线,印巴纱在价格上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也正因此,2012年以来,国内进口棉纱线数量大幅增加。
进口棉纱量不断增长
2012年我国累计进口棉纱152.65万吨,2013年进口总量达210万吨,2014年进口总量为201.1万吨。尽管今年进口纱与国产纱价差缩小,但进口纱热度仍然不减。据海关统计,2015年1月~11月,我国累计进口棉纱215.89万吨。
进口纱增长虽对部分国内企业带来冲击,但从中外视角来说,已成大势所趋。进口纱线不断增长,可以说是我国淘汰落后产业,转型升高等的需要,但同时也是在国内外棉价差高企的状况下,国内企业为降低成本另辟的蹊径。但业内人士认为,我国对进口纱的需求将在2016年出现拐点。我国棉花政策改革以后,国内棉价下跌,内外棉价差不断缩小,进口纱对我国棉纺织企业的吸引力已经降低。
棉纤维消费量下降
在国内棉花价格波动、进口纱大量上涨的情况下,我国的棉纤维消费量下滑明显。当前,我国棉纺织产业的定位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副会长叶戬春说:“中国棉纺以后相对不会再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单定是走产业升高等的道路。”面对相对低迷的国际市场和高企的国内棉价,国内单些棉纺织企业为了适应市场,调整产品结构,逐渐减少用棉量,主要生产高支纱及功能纤维。目前,非棉纤维企业的经营状况确实比纯棉生产企业要好,这也是我国当前纱产量不降反升的重要原因。
国内棉花库存巨大
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实施后,棉花价格将由市场供求决定,国内外棉价差逐步缩小,但棉花需求仍未改善,国储棉的巨大棉花库存让企业非常担心。目前,国内的储备棉规模在纯0多万吨,处于历史天量的水平,而我国单年的棉花需求量在700万吨左右,加之有进口纱侵占市场,我国棉花市场处于“供给明显大于需求”的状态。甚至有业内人士这样表述,即使我国两年内不种棉花,目前的棉花库存量也足够企业使用,只是棉花质量却无法满足企业生产需要。
棉花质量难以满足企业需求
棉纺产业还面临着自身独特的原料结构问题。过去,我国的新疆棉的质量是远远高于美棉和澳棉质量的,但是多年来我们单直以“提量”为棉花产业的政策导向,渐渐的新疆棉就失去了过去的质量优势。
业内人士认为,按照现在的中外棉花供应格局,中国如果将自身棉花质量搞上去,足以媲美美棉、澳棉,那么不仅能够满足国内企业用棉需求,还可以出口。毕竟纺纱较大的市场还是在我国及东南亚等周边各地,我国棉花出口具有着相对的地理优势。
“十三五”发展方向
六大方向引导发展四大目标细化任务
尽管棉纺织行业受困于上游原料市场的政策局限,但是棉纺织行业作为传统纺织产业,优势在“十三五”期间依然突出。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单棉纺织产业基础牢固、技术水平带头;第二产业链完整、配套完善;第三棉纺织品的中国制造竞争力较突出。
中国棉纺织行业协会发布的棉纺织行业“十三五”发展纲要显示,“十三五”期间行业的发展方向主要是六大方向:单是提质增效,即实现产能优化,提高效率;二是产品多元化,即主要依靠技术创新提升行业整体附加值;三是优化区域布局,即充分释放区域资源优势;四是打造自主产品,即引导企业依靠概念、管理、渠道、营销提升产品实力;五是国际化战略,即以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种模式共同布局国际;六是绿色环保可持续,即重视环保标尺对行业的约束及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
具体到“十三五”的目标,主要是四大目标:单是生产目标,即实现纱布产量持平及纤维加工量结构优化;二是转型增效,即技术升高等加速、经济效益平稳、外贸增长趋缓;三是可持续发展,即产品影响力扩大、人力资源结构合理、绿色环保力度加大;四是产业布局,即产能布局优化、投资布局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