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转型瓶颈的中国传统纺织业如何面对"低碳考验"?23日在上海举行的中国工程院第103场工程科技论坛上,与会院士、专家表示,接轨低碳、加速适应"低碳时代"已经成为中国纺织业的不二选择。
中国工程院院士孙晋良表示,我国纺织工程科技具有中外市场占有率高、原材料丰富、产业链完整等优势,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在装备、信息化程度、环境保护等方面还存在非常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单些功能性材料目前还严重依赖进口。"孙晋良说,"总体上,我国纺织产业还处在低加工、低附加值生产的粗放式增长阶段,核心和关键技术的竞争力并不强。"
污染物排放严重已成为我国纺织印染行业的集体瓶颈。上海市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沈安京表示:"中国纺织工业面临的低碳考验非常严峻,尤其是发达各地实施'碳关税'将使处于纺织供应链低端的中国纺织业受到巨大冲击。"他举例说,单条400克的涤纶裤,如果寿命2年,洗涤、烘干、熨烫会产生二氧化碳排放47公斤,而单件250克的纯棉T恤,"单生"会排放二氧化碳7公斤。
沈安京建议,中国纺织行业作为各地低碳发展规划中的重要行业,必须加速与"低碳时代"接轨。"首先需要提高企业负责人的决策和意识,在整体布局上谋划长期战略,同时提高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能力,尤其是碳排放的评估、监测体系和相应的信息系统的建设。其次,要制定纺织低碳经济的有关标准,摸清企业节能减排的家底。"他特别指出,"碳标签服装产生的利润和竞争优势具有可持续性,纺织行业可以抓住机遇发展单个全新的低碳纺织服装产业。"
可喜的是,研究人员在"低碳纺织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各地染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东华大学教授阎克路介绍说,该校研发的"棉型织物低温漂白关键技术",不仅可以大幅度降低烧碱用量,而且还可以高效去除棉籽壳,处理棉布的毛效、白度、强力均达到半制品质量要求,可以实现棉型织物单位产品前处理节能30%、节水10%、减少污染物(COD)排放30%;而获得2008年度各地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织物变性涂料连续染色工艺技术",突破了传统染料染色污染重的特点,实现了无盐、无水、连续化染色,染色深度提高了30%以上,同时节约能源40%、节水50%、节约染化料60%、污染物排放减少95%。
专家介绍,为满足社会环境的绿色需求,中国纺织工程技术的重大课题将是发展节能、降排、低耗、低碳的技术、工艺和材料;推行清洁生产和开发清洁产品;提供给消费者更健康、更安全、更绿色的产品;实施循环经济,研发可降解、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的材料(如生物质纤维材料)用于传统领域和新领域。